x
论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的学科体系建设
来源:
访问量:5101
发布时间:2011-11-22

陈洪金

 

边屯文化是云南汉文化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随着边屯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开发在丽江异军突起,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边屯文化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成为丽江和全省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亮点。在边屯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初始时期,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构建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列入边屯文化研究与开发各项工作的优先发展和建设的位置,以保证边屯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开发等工作得以稳步健康地深入开展。

一、构建边屯文化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基础理论是任何一种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前提和背景。因为基础理论具有强烈的非实用性特点,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基础理论的忽略和漠视,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科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边屯文化作为日前刚刚提出的文化概念,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它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

1、边屯文化的学科初创期迫切需要扎实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永胜县本土文化人在对永胜县域文化特征和文化主流进行学术性定位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交流与碰撞,逐步形成了共识,将永胜县域文化定位为边屯文化。在此过程中,从争鸣到共识,经历了近五年时期,从文化界宣传到党委、政府的鼓励支持又经历了近五年的时间。边屯文化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受到省、市、县的认同,并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文化工作中的《政府行为》,也才是最近几年的现象。而边屯文化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从一开始起就处于以点代面,以局部掩盖整体的状态。学术界对毛氏文化、他留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明显成果,而边屯文化的整体研究还得于萌芽阶段,成果寥寥。这样的形势,已经严重束缚了边屯文化的品牌深度打造,它迫切需要真正地成为一门学科,逐步形成完备、严整的学科体系,推进区域文化的全面发展。

2、边屯文化的自身复杂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边屯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蕴含了云南汉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及其演进过程。从云南省的角度看,边屯文化的历史漫长性,使得我们对边屯文化的研究需要不断地透过历史的尘埃,去探索,去复原,去辨别;与此同时,由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和互相渗透性,加上云南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难分彼此的高度融合,边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位,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参照坐标。这样的情形,使得我们对边屯文化的自身定位和自我识别存在着非同一般的难度。边屯文化的自身复杂性,需要我们在开始边屯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初始期,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理论体系的构建做起,做到稳健求实,去伪存真。

3、边屯文化的现实趋利性迫切需要全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边屯文化目前的迅速发展,利益于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它被列入行政规划,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的时候,边屯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术研究对象,它同时也成为了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综合性工作。在我们对边屯文化进行综合考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边屯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承担了以文化资源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与改善等诸多综合因素。因此,边屯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产业增殖趋向和经济趋利性,要求我们尽快实施对边屯文化的基础理论建设,形成不断完善的学科体系,为边屯文化的产业经济开发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强有力理论支持,以保障边屯文化的综合开发实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效兼顾与高度融合。

二、边屯文化学基础理论科系建设构想

边屯文化作为一门区域特色非常明显的综合性学科,在它的构建初期,应该按照《立足云南,面向全国,突出永胜》的原则,以人文历史和社会现实为经纬,以田野调查为突破口,着重做好以下几个子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构建边屯文化的基本学科体系。

1、边屯文化史学研究

从根本上讲,边屯文化是一门历史痕迹非常突出的学科。边屯文化的人文历史是边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做好边屯文化的史学研究,主要范围是:(1):我国历史上屯边历史的基本脉络及表现研究,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理清我国历代实施边屯政策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边屯文化的基本流向和演进过程,形成边屯文化编年史;(2):特定的历史时期边屯事件的个案研究,主要是从横向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特定时段上边屯文化的基本表现和个性特征,形成边屯文化断代史;(3):我国历史上军屯、民屯、商屯等边屯文化子学科的史学研究,主要是从细分门类的角度,掌握边屯文化的深度内涵,扩充边屯文化学科体系,形成边屯文化专业史;(4):中国特定区域边屯现象及其特征研究,主要是从特定典型研究的角度,集中研究国内相关省市边屯文化现象,形成边屯文化地方史;(5):云南边屯文化的史学研究,主要是立足云南具体实际,研究云南边屯文化综合表现,形成云南边屯文化史;(6)永胜边屯文化典型特征研究,主要是深入研究永胜边屯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性,形成永胜边屯文化典型个案。

2、边屯文化人文地理学研究

边屯文化是一种人类在自身演进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历史演进,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空间地理迁徙活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差异比较,是边屯文化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做好边屯文化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范围是:(1):迁徙目的地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特征研究;(2):迁徙目的地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特征比较研究;(3):迁徙原发地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人文地理研究;(4)迁徙原发地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人文地理比较研究;(5):迁徙目的地与原发地之间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研究;(6)特定的迁徙潮流特征与规律综合研究;(7):多重迁徙、大规模迁徙对国家、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3、边屯文化民族学研究

边屯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始终伴随着民族融合、裂变的潜移默化。在边屯文化研究中,必须把边屯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作为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深入研究,主要范围是:(1):边屯活动实施之前迁徙目的地民族构成研究;(2)边屯活动对原住民族生态的改变及影响研究;(3)边屯活动实施进程中迁入民族与原住民族之间的互动研究;(4):边屯活动影响下各原住民族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研究;(5)迁入民族自身演变过程及现状研究;(6)边屯文化在民族文化生态群落中的普遍功能及规律研究。

4、边屯文化民俗学研究边

民俗是文化最鲜活的外在体现,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只有沉入到从历史的、现有的民俗现象中去,边屯文化的开发与弘扬才能获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边屯文化研究中,要把边屯文化民俗学研究作为展示边屯文化神韵的重要突破口,在挖掘历史,审视现在,启示未来,突出个性上下功夫,主要范围是:(1):区域性边屯文化群落中的民俗特征及规律研究;(2):特定边屯文化个案的婚俗特征研究;(3):特定边屯文化个案的饮食习俗研究;(4):特定边屯文化个案的服饰特征研究;(5):特定边屯文化个案的语言(方言)特征研究;(6):特定边屯文化个案的建筑习俗审美特征研究;(7):不同边屯文化个案之间的民俗特征比较研究;(8):边屯文化对特定区域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及演进研究。

5、边屯文化文艺学研究

文学艺术是文化生成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源头,也是文化繁荣和文化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建设的过程中,边屯文化文艺学的研究,要在挖掘和总结边屯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本着推陈出新的原则,深入开展研究活动,为边屯文化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人文动力,主要范围是:(1):边屯文艺史学研究;(2):边屯民间文学收集整理与研究;(3):边屯民间音乐收集整理与研究;(4):边屯民间美术整理与研究;(5):边屯民间手工艺整理与研究;(6):边屯古代文学作品收集整理与研究;(7):边屯近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8)边屯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9):边屯现当代美术家及作品研究;(10):边屯现当代音乐家及作品研究;(11)边屯非物质文化整理与研究。

6、屯文化经济学研究

把文化产品转变成文化商品,把文化的社会功能转变成经济功能,使文化研究成果走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转化的是文化活动现实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深入开展边屯文化经济学研究,就是要实现文化理论研究工作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主要范围是:(1):区域性边屯文化资源的商品开发可能性研究;(2):区域内经济产业的文化附载可能性研究;(3):边屯文化专业市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4)边屯文化企业培植与规划研究;(5):文化人形象打造、文化经纪人培养的途径研究;(6):边屯文化文艺团队市场营销可能性研究。

7、边屯文化政治(行政)学研究

文化与政治(行政)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上层建筑,二者的良性互动,将会形成一种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稳定与繁荣。深入开展边屯文化政治(行政)学研究,就要通过对边屯文化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挖掘,为地方政治稳定和行政良性运行提供来自于思想意识领域的支持,主要范围是:(1):边屯文化对区域内政治(行政)文化建设的促进途径研究;(2)国家政策在特定区域内的地方化、本土化途径研究;(3):族群共同心理与政策实施相结合的途径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在民族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实现可能性研究;(4):行政手段介入边屯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研究。

三、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策略思考

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的学科建设是边屯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对边屯文化高度重视,多不同的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全面推进边屯文化的研究和产业开发,及时着手开展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着力实施的当务之急,做好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

1、不断强化研究阵地建设

边屯文化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建设要实现常态化,研究阵地的建设首当其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紧紧抓住研究阵地建设不放松,通过长期不懈的财力投入,搭建好边屯文化理论研究的平台。一是建立稳定的研究机构。目前,永胜县已经着手筹建边屯文化研究所,随着研究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将会得以稳步实施,下一步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省内外有关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形成相应的研究机制,扎实开展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建立多层面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目前,《丽江边屯文化》、《边屯之窗》、《永胜文艺》等刊物已经成为边屯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刊登了大量的文章,下一步就是要在着力打造好这三本专业刊物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扩充,争取《丽江社会科学》杂志、《丽江文化》、《丽江日报理论版》、《丽江师专学报》等市级报刊,《云南日报理论版》《社会主义论坛》、《创造》、省内各大学学报等省级报刊的支持,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意向,借助这些报刊的平台进行倾向性的边屯文化研究成果展示。

2、着力实施学术人才蓄备

人才队伍建设是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因素,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研究人才队伍蓄备,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边屯文化学科体系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做好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人才蓄备,一是要做好本土研究人才的培养。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措施,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支持、激励机制,在每一个学科都具备一定数量的研究人才,并注重培养和打造好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做好外部研究人才的吸引。通过聘请为文化顾问、设立研究基地、实施课题合作等方式,争取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吸引他们参与到边屯文化理论研究中来,以提高研究成效,增强研究影响,带动本土研究。三是鼓励人才转型。边屯文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丰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层出不穷的文化人才,开展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边屯文化的人才优势,不断吸纳区域内的文艺界、文化界、经济界、教育界、行政界等领域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边屯文化研究领域来,实施学科交叉,取长补短,学科互动,实现多学科、多领域、全方面研究边屯文化的格局。

3、扎实开展科研项目实施

边屯文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非常庞杂的研究领域,为了保证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得以平稳顺利地开展,必须依托一批又一批科研项目来进行分步实施。一是要做好科研项目的总体规划,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综合整个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的具体实际,分门别类地做好子学科的科研项目规划,并予以循序渐进的实施。二是扎实开展具体的项目实施,通过投入专题项目科研基金、成立课题研究专家小组、确定学科带头人、实施特定科研项目招标等方式,每年确定若干既定的科研项目,分步实施课题研究。三是形成科研项目考核验收标准,对每一个研究项目进行定质定量定性的考核验收,做到对研究项目的全程跟踪与考核。

4、注重夯实交流平台建设

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各项研究只有在展示与交流中,才会得到尽大限度的提升与完善。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举办边屯文化研究研讨会,集中展示边屯文化各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二是开展边屯文化学术讲座,深入挖掘边屯文化专项研究成果;三是组织专家学者参加省内外学术观摩交流,提高专家学者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四是开办边屯文化理论培训班,展示边屯文化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培养成熟的研究团队;五是组织学科内专家学者田野调查等途径,收集整理边屯文化学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夯实基础工作。只有不断夯实交流平台,才能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集中展示和交流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工作与成果展示与交流的良性互动机制。

5、建立健全成果评价机制

边屯文化研究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工作板块,要做到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评价,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虽然都是《务虚》的工作,同样也需要形成完备的评价机制,一是要建立研究时效评价机制,考核既定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在特定的时段时的完成进展和效果;二是建立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考核既定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在相应的学科内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诸方面的成效;三是专家学者学术贡献评价机制,考核特定的专家学者个体对边屯文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四是整体工作效益评价机制,考核边屯文化理论研究对经济社会总体的影响、促进、推动的能力和效果。

6、积极推进理论成果转化

理论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把取得的成果运用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去,使其成为现实社会活动中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边屯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中,一是要注重边屯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区域内部公众的共同心理,使其成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二是要注重研究成果由产品转化为商品,并顺利进入市场流通,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三是要注重研究成果作为相关产业、商品的文化附载,提高产业、商品的经济价值蕴含指数,推动产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和商品的更新升级。四是要注重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参照,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关怀动力。

(本文作者系丽江市社科联秘书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