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访问量:5091
发布时间:2012-05-03

 

贾斌昌 李晓磊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 济南250002;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发展形势, 如何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 网络信息技术; 手段创新;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C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145-[ 2010] -12 -0143-04

社会科学普及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重要环节。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是坚持文化服务人民群众,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①]》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②]》的要求, 将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纳入研究视野,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不断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覆盖面。

一、信息时代呼唤社会科学普及手段创新

( 一)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手段已经难以胜任当前形势变化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 《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 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际。》近年来, 各地联系当地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 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但是,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社会科学普及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较多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学术讲座、报告会、宣讲团、社会科学成果展、社会科学普及周、理论研讨会、出版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等。在社会科学普及的时间选择上, 更多的是采用固定时段集中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的方式, 如社会科学普及周、普及月等。在社会科学普及的地域选择上, 往往采取在某一地点开展的方式, 如邀请知名社科专家在报告厅讲座等。这些社会科学普及方式是必要的, 不但有力推动了社会科学成果的普及, 而且有效促进了重视社会科学理论氛围的形成。但是, 这些传统工作方式尚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一是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广泛。不同的社会群体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 他们有着不同的阅历、文化水平和社会处境, 存在理论需求和接受认知能力的差异。同时, 在时间、精力、地域、资格和经济能力上, 都不能保证人们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普及的载体多样。很多社会科学理论往往艰涩高深, 简单的照本宣科很难被群众接受。因此, 理论普及需要一个通俗化的过程。普及主体就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联系群众熟知的社会现象, 采取多种传播手段、利用多种传播载体, 调动广大群众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三是传统社科普及方式的主客体时空错位。学术讲座、报告会、宣讲团、社会科学成果展、社会科学普及周等往往是一次性举办、报纸和媒体报道的方式, 之后, 很快就会被人淡忘。现场参与者可能并没有兴趣, 有需求、有兴趣的人却因资格、时间、地域等原因不能参与。尽管理论研讨会文集、出版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等有更长久的保存期, 但是大部分公众并不能有效、方便地检索、使用这些资源。四是社会科学普及兼具多重使命。社会科学普及的基本使命是科学地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此外还兼具引导社会舆论, 弘扬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科学、健康的文化如果不能占领这个广大的文化阵地, 各种愚昧、落后、消极文化就会更加泛滥。由于疏于管理, 互联网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不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社会科学普及必须在网络信息空间发挥引领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 二)做好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最基本的现代传播手段, 目前在社会科学普及中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社会科学管理部门纷纷加强了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网络信息建设, 省级社会科学管理机构普遍建立了专门的社会科学管理网站, 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网络资源; 国内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大中型公共图书馆五大系统的社科信息部门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局域网, 有的已建立跨系统或跨区域的信息网络; 国内一些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术网站、图书情报及信息服务网站(如cnki、万方数据库)、政府网站、搜索引擎( 如百度知道)、各类传媒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门户网站( 如搜狐网)等, 提供了较为丰富全面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 促进了社会科学信息的公开和理论研究的发展, 为公众了解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 提高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

在技术层面上, 处理器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在终端硬件方面, 电脑、移动通讯设备、机顶盒等已经普遍进入家庭、学校、办公地点、公共场所, 在农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提高, 网络已经将各类终端紧密联接在一起。网络普及率稳步上升, 截止2009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 84亿人, 较2008年增长8600万人, 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 6%提升到28. 9%。[③]网络的迅猛发展凸显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但是,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应用毕竟才刚刚起步, 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制约因素。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观念滞后。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对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仍以传统普及方式作为主要手段, 对网络信息建设的热情、经费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社会科学普及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共享机制。不同类型的信息库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 各高校、科研机构、社科管理部门、新闻媒体在隶属和管理权限上存在体制上的条块分割, 各信息平台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机制, 导致了社科信息平台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调控和引导, 造成重复建设, 降低了整体效益。有的则是出于惯性和自我保护主义心理, 习惯依赖于各自单位的社科信息部门, 依赖于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 拒绝与其他部门合作, 忽视了外部资源的共享。三是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科学管理部门普遍缺少各学科资源开发与服务的专业人员, 缺少熟悉社会科学的信息管理方面的高级设计规划、管理和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在总体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上缺乏合理性。四是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维护现象突出。

二、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机遇大于挑战

(一)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生活方式, 社会科学普及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的交往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 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电脑和网络, 其次才是交往对象。从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 网络交往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大大增强。这种间接交往方式失去了在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 从而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的交流, 造成了《交往异化》。同时, 网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授学方式, 《网络上出现的电子文本是一种非线性文本, 任何读到它的人都可以向里面填充自己的注解和批评, 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文本的阅读者, 而是作者的合作者》;《文本意义已经成为由文本提供的客观意义和读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相互结合的产物, 甚至可以极端地认为, 文本自身的客观意义已不重要, 意义主要来自读者的解读。》[④]如此, 网络必然促使社会科学普及对象主体性的凸显和理论权威性的弱化, 交互性成为社会科学普及的显著特征, 普及对象的个性化选择给普及主体确定内容增加了难度, 为跨时空的社会科学普及的有效性增加了不确定性。社会科学普及必须直面这种挑战, 适应网络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

网络信息技术在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普及手段, 提供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也影响着人们特定目的的实现,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网络信息的内容来看, 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 但良莠不齐, 难以选择, 甚至难以拒绝。公众面对自由度相对较高的网络, 必然要求他们在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信息之间进行选择, 这对其毅力和有限时间的分配使用提出了挑战。大量不良信息和有害软件、非科学、伪科学内容, 不但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更给其身心带来不良影响。从网络技术标准来看, 网络技术标准和资源大部分掌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手中, 这些国家掌握对网络物理层的技术控制权, 网络强势国家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 推行文化霸权, 使网络成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 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严峻挑战。从网络信息安全来看, 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技术上的失误、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外来的攻击和篡改等因素, 往往会对社会科学的普及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 对信息技术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对象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从信息化建设上来看。网络信息化建设滞后使网络在普及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 与国际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链接进展缓慢, 影响了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网络为社会科学与道德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而网络技术应用发展势不可挡。因此,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就尤为紧迫。

( 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社会科学普及带来更多机遇

其一, 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提供丰富的社会科学资源。网络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 使超大的数据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调用变得极为方便。网络本身包含极为丰富的社会科学资源, 这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了解把握最新社会科学发展动态, 确定社会科学普及主题, 获取社会科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还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平台, 为社会科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提供载体, 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二, 网络信息技术可极大程度地降低社会科学普及的社会成本。传统社会科学普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进行组织, 而且普及的对象范围有限, 普及的时效也比较短, 同样的普及内容面向不同的对象需要重复组织, 重复支出, 社会成本高、普及效率低。网络应用于社会科学普及则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科学普及效率, 并大大缩减普及成本。社会科学普及管理部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 可以节省大量的人财物支出, 减少了不同地点的穿梭, 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采集并上传到网络的形式将普及的内容反复使用, 扩大了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的影响范围。

其三, 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功能有利于创作丰富多样的符合人们需求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改变过去社会科学普及资源形式单一的不足, 创造出交互性好、趣味性强、知识性浓、操作简单、选择多样、内容丰富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科学普及资源, 使社会科学普及的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参与更加灵活便利, 更具强大的吸引力, 从而保证社会科学普及取得良好的成效。

其四, 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方式的时空限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科学的普及表现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网络保证了社会科学普及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和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 提高了社会科学资源的传播与获取速度, 使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即可随时学习社会科学知识, 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交通成本, 避免了传统社科普及模式中用户因时间、地域冲突耽误学习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而言, 更弥补了社会科学资源缺乏的状况。

其五, 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 为实现公众参与提供了条件。社会科学普及必须尽可能扩大社会科学普及的覆盖面, 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掌握社会科学知识。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方式受自身特点限制, 很难实现社科普及的广泛覆盖, 网络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在网络上, 公众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 也可能是知识的创造者、发布者或交流者, 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科学普及的《传--受》关系, 建立了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 体现了极强的参与性。同时, 网络信息技术还为社会科学普及部门开展调研、确定社会科学普及内容、普及效果测评、公众评价创造了条件, 从而有利于社会科学普及管理部门改进工作, 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提高普及效果。

三、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基本途径和对策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保障投入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 提高认识是前提, 加强领导是关键, 保障经费投入是重点。一是社会科学普及的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应切实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加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行动, 制定相应对策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推广。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切实改善和加强领导, 健全完善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 严格论证, 统一规划, 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三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社会科学理论资源的建设与宣传, 需要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科学合理地制定经费投入保障计划, 分批分层次确定所需经费, 严格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高效实用, 达到预期效果。四是要着力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普及机制,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投入产出原理, 在政府监管下, 通过股份制或招投标等形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在资金的使用上, 要合理分配资金用途, 协调好软、硬件资金投入以及长、短期投入的平衡, 做好后续资金来源预案。

(二) 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 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是基础。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平台需要建设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社科信息管理系统, 用于社会科学普及网络的日常维护、宏观协调、微观管理, 以及社会科学资源的常规管理, 这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核心技术工作。一是要注意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标准, 统一接口,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发展, 以利于网络互联, 实现资源共享, 满足现在和将来需要。克服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重复投入的问题, 集中资金和人才, 提高平台建设水平, 实现平台的共享。二是本着便于管理、有利共享、交互性强、安全稳定等原则选择操作系统。三是本着节约资金、精简人员的原则, 选拔网络信息水平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当网络管理员, 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四是还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网络信息系统, 如在门户网站设立社会科学普及栏目、租用已有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以节省前期平台建设的巨额投入, 同时还能实现在前期运转较好的网络平台基础上达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更好效果, 扩大社会科学普及的覆盖面。

(三)重视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整合、共享与监管

加强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丰富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的必由之路。必须改变只重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忽视实际内容的做法, 在已建成的网络信息平台基础上, 为网络信息平台注入鲜活、科学的理论内容。一是必须坚持以群众为导向的原则, 从群众的需求和兴趣出发, 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网络操作水平、知识层次、学习发展需求等因素, 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科学确定资源建设的内容和社会科学的表现形式。二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范围上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涵盖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成果、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社会科学知识载体的所有形式, 还应及时通报社会科学活动动态和成果。三是在资源的开发手段上,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开发技术, 实现从文字为主的传统方式到以图像、声音、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现代声光电方式的转换, 以更高的效率创作出更大数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社会科学理论形式。四是开发数据资源产业基地, 在社会科学数字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保护数字资源, 坚持发展公益性数据资源和收费性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部门提供的收费资源不以盈利为目的, 合理确定各自的比例, 从而在保障资源产权人利益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社会科学资源, 使更多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全社会共享。五是在兼顾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信息平台的特点, 充分挖掘平台功能, 避免开发与平台不兼容的资源所造成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六是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长效机制,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建立评测体系建设, 从而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文化氛围。

( 四)探索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学用长效机制

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学习和使用是根本。只有广大群众切实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学习做到入脑入心, 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根本目的。因此, 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学用长效机制建设, 是保证科普效果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社会科学网络及资源的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组织管理体系等多渠道宣传, 使更多的群众了解能够获得社会科学信息的网络, 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品牌建设, 形成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 提高知名度。从而使群众避免想学却不知去哪儿学的遗憾。二是增强所提供的社会科学资源的吸引力、丰富性和通俗化。群众通过多样化选择、点播式选择, 寓学于乐, 从而使群众避免了想学却没兴趣学的无奈。三是提高群众的网络信息平台的操作使用水平, 需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对群众的培训, 提高群众的网络使用水平, 自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同时, 还要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培训, 使其以热情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为广大群众解决在社会科学网络学习使用中遇到的难题, 使群众避免了想学却不会学的尴尬。四是完善群众学用成效的跟踪互动机制。通过会员注册、社区互动、在线问卷调查等形式, 形成良性互馈机制, 接受群众评价建议, 了解群众学用网络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成效, 对网络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满意度测评。以此跟踪结果作为今后改进网络建设、提供社科资源、落实各项责任的重要依据。

(五) 实现传统手段与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优势互补

实现传统手段与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优势互补, 扩大社会科学普及覆盖面的有效手段。网络信息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中的应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依然存在, 必须发挥传统手段与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各自的优势, 避免各自的不足, 实现优势互补。一是在两者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模式上, 应当按照统一管理, 独立运行, 相互协调, 资源共享的原则, 形成社会科学普及的立体模式。二是抓好传统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结合, 实现传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享。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 分别以传统模式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社会科学普及, 扩大社会科学普及的覆盖面。三是切实抓好传统普及手段实现成果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尽可能转换成数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交互图像等方式, 保证成果在网络上的可重现性。同时, 抓好公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互通, 保证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快速检索。四是应实现固定时间开展与网上随时学习相结合。针对同一群体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能力, 分别采取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的传统方式和通过网络进行全天候24小时随时学习、重复学习的现代方式, 保证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

(六) 推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法治化进程

推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法治化, 是确保利用网络促进社会科学普及的有效保障。推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的法治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科学资源建设与保护、网络不良信息监管、网络日常管理、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的法律关系加以界定和确立, 来推进其法制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一是要规范社会科学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规划建设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建设、协作、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有关权利和义务关系。二是通过法律武器保障社会科学资源的安全。三是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有效监管。四是在权益维护方面, 涉及到管理者、普及对象等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 尤其涉及到社科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收益的归属和分配、合同的确立与解除进一步规范。五是在日常管理方面,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类法律关系加以界定和确立, 确保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设备资金的监管与使用、网络的运营与维护、权利的保护、责任的落实。推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科学法治化进程的工作千头万绪, 涉及领域繁多, 内容复杂, 需要在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改革中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和成熟。



[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③]引自《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崔唯航: 《社会科学: 面向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1 年第1期。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