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社科联举办“云南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市场潜力开发”学术沙龙
来源:
访问量:4755
发布时间:2015-07-31

2015年7月22日,省社科联举办了以《云南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市场潜力开发》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云南省刺绣协会祖玉兰会长、云南省文化馆赵耀鑫研究员、云南省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劲松院长做主旨发言。省社科联、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禄劝诺诗手工刺绣品有限公司、云南绿野经贸有限公司、昆明拾翠滇文化中心、昆明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以及全省各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研修计划》刺绣传承人共4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祖玉兰以自身的刺绣生涯作为案例,介绍了云南民族刺绣工艺如何与市场结合,以及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赵耀鑫对云南民族刺绣整体的现状的做了阐述;陈劲松对云南民族刺绣工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云南民族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刺绣的技艺由各民族妇女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但是,在现代经济和生产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民族刺绣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的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流传了千百年的刺绣工艺,正在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

一、民族刺绣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文化特色削弱,逐步失去朴实的韵味。在过去,民族刺绣工艺都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用品,主要为民俗活动服务,如衣裙、围腰、鞋垫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刺绣服饰的使用和需求在不断减少。同时,随着族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民族刺绣工艺出现了新的特征。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以及新技术、化纤材料的介入和机绣的出现导致传统工艺的改变。

二、手工刺绣耗时费力,经济回报低。刺绣包括描、裁、剪、绣等繁杂的工艺流程。要把刺绣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细致耐心的学习。从学习刺绣到能绣出美丽的图案,周期长,费时多,很多年轻人不愿耗费时间耐心的学习刺绣技艺。而近年来出现了机器生产的刺绣产品,在价格和生产时间上的优势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原本就面临传承断层危机的民族刺绣工艺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三、民族刺绣题材丰富,但产品形态、功能与时尚生活的距离日益扩大。由于受自然、地理、文化、观念、交通等众多因素的限制,精湛的云南民族刺绣工艺品还停留在小区域内,大多产品是自产自销;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会刺绣的人虽多,但技艺精湛,能出精品的少;大部分刺绣产品在设计、样式上与现代时尚生活的差距大;刺绣水平参差不齐,绣线质量和面料质地都有待改进。

四、刺绣产品资源丰富、品种多,但产量低、影响力小。绣娘散落在千家万户,人员分散,大部分是家庭主户,她们承担着养老扶幼、操持家务和农业生产劳动的多重重担,只是在农闲或是劳动的间隙来做刺绣,加之耗时长,回报低,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面对这些困境,云南民族刺绣艺术传承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参会专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民族刺绣工艺文化与时尚产品的融合是活态继承民族刺绣技艺的最有效的手段。对民族刺绣工艺的保护分为自发性的保护和生产性的保护。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不应该只停留在保留传统的自发性保护层面上,应注重民族刺绣艺术与时尚产品设计师的协作,如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的《4+2标准》(正宗、杰出、创新、适销以及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加强时尚的设计理念,使刺绣工艺有新的突破,实现生产性的保护。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态。

二、合理应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构建云南民族刺绣工艺品牌。各级政府、文产办都有一定的扶持资金和相应的政策。如何使有限的扶持资金来获得最大效益呢?有专家提出,可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人才培训,把各地的绣娘送到培训班学习,同时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进行订单式生产,以提高刺绣工艺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四、社科领域应提倡鼓励对云南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的研究。目前,社科领域对民族刺绣工艺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须进一步加强,重构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基因库,彰显民族特色文化。云南刺绣产品的3个主要市场(收藏品市场、旅游市场和自产自销市场)需要不同的营销手段,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分别研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营销方式。

此次社科沙龙共40多人参加,是自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期,参与者都表示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社科沙龙,学者、企业家、刺绣传承人等不同群体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昆明拾翠文化中心、昆明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希望能与在场的刺绣工艺传承人合作,共同开发设计出精美的刺绣产品。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承载着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的云南民族刺绣艺术在未来会大放异彩。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