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诗思互证的中国美学史写作个案 ——— 《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简介
来源:三等奖
访问量:5624
发布时间:2019-07-15

诗思互证的中国美学史写作个案

 ——— 《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简介

 赵琼琼

 

 一、内容摘要

 

《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基于审美经验的视角,采取哲学史与诗歌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依托思想史上从两汉经学时代向魏晋玄学时代转折的背景,将汉末魏晋蔚为主流的缘情诗作为独立的研究单元和研究对象加以审视,系统地呈现其产生、发展、成型以及式微的过程,分析其感物缘情美学原则的体现、特点、运用及影响,辨析其诗学史、美学史意义及局限,探寻汉末魏晋时期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路向与规律。

 

本书指出,缘情诗反拨以 《诗》《骚》为代表的注重公共情志与群体效用的言志传统,发展并完善关注个体情感的 “感物缘情审美经验。汉末 《古诗十九首》确立了 “感物缘情的审美经验模型,并构成玄学时代即将到来的诗学前奏。其后建安、正始、太康的诗歌创作秉承 《古诗十九首》的美学原则,将 “感物缘情审美经验强化甚至固定化。尤其在太康之际,得益于玄学崇情思潮的滋养,缘情诗的创作达至高峰,诗文论领域的缘情说也被明确提出。不过,玄学在崇情之际又对情感展开反思,并催生了玄言诗这一以反缘情为旨归的新诗类,在玄言诗对抒情言志传统的强势扭转之下,缘情诗的根基遭受动摇,走向式微。

 

本书强调,缘情审美经验改造言志传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但它有着特定的存在时空。自玄言诗兴盛的东晋起,活的 “感物缘情审美经验在诗歌创作中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南朝以降,缘情概念得到论者的特别重视,由此获得了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但后世的论说往往只是在解释学的意义上进行创新,并不能主导中国诗歌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技术走向。因此,将 “缘情标准化或以之统括整个中国美学史的观念值得商榷。

二、主要创新点

 

《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尝试汇通哲学史与诗歌史展开研究,力求回到经典美学观念的原初语境,厘清中国美学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诗思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将中国美学问题落实于鲜活的诗歌审美经验变迁之中,并结合哲学史的发展切入具体的诗歌研究,注重还原诗歌所蕴含的审美经验与美学原则;另一方面诗思互证的研究方法又促使本书在研究观点上推陈出新。例如,本书指出经学传统下言志诗学的公共性倾向,厘定感物缘情审美经验的天人交互模式特点,发现魏晋玄学对缘情诗的双重影响等。

 

 

作者简介

 

 

赵琼琼,女,1984年生,汉族,哲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的研究。在 《学术月刊》 《浙江学刊》《贵州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