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二十二条途径 ——— 《国学复兴方略》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046
发布时间:2019-07-15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二十二条途径

 ——— 《国学复兴方略》简介

 陈杰思

 

 

 一、内容摘要

 

现有的研究国学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基本上是讲中华文化内容的,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弘扬国学的方法与途径。《国学复兴方略》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普及、弘扬、践行、传播的方式、途径、措施。

 

全书分为二十二章,主要内容概要如下。

 

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提出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中华文化需要正本清源一章中分析了歪曲中华文化的中、外、左、右四股力量,分析了歪曲儒家文化的十种错误方法。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一章分析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缺欠的内因和外因,提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四项原则以及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举措。以儒化抗拒全盘西化阐明在吃、穿、住、行、玩、医这些领域如何运用儒化的方式抗拒西化浪潮。 “国学体制化一章提出一系列弘扬国学的方法、措施及政策建议制度。全国兴办书院一章论述了书院的十二个方面的功能,并陈述了书院管理的种种具体措施。弘扬正道文化一章明确了正道文化的标准、特征,提出弘扬正道文化的措施。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个步骤。建设国学学科体系一章论述了建立国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历史渊源、内容设置,特别提出要在传播义理之学的基础上重建中华义理学科。 “国学研究方法一章论述了六种方法在国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建立国学加西学的教育模式一章倡导建立国学加西学的教育模式,中文、中华历史、中华义理三门必修课程。诵读中华经典一章论述诵读中华经典教育的六项功能,还提出了中华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兴中华民俗礼仪一章论述了中华礼仪的基本原则。保卫汉语一章则提出了保卫汉语的主体性、纯洁性、优雅性、道义性、规范性。建设中华宗教一章论述了中华宗教应当走的正确道路。 “发展中华文化产业一章讲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措施。尊崇孔子及历代圣贤英烈一章讲述了尊崇孔子及历代圣贤英烈的基本形式及价值体现。 “确立中华十大义理一章讲述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中华十大义理,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推行道德教化论述了推行道德教化的主要观点及具体措施。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强化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及中国的国家认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三类文化构成三互关系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互通、互补、互动三种关系,而且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重建书香门第论述了建立书香门第的举措:立孝道、修妇德、兴礼仪、重家教、树家风、订家规。

 

二、主要创新点或特点

 

本书首次提出以下创新性观点:

(1)提出建立国学系列学科的构想,以及将中华义理建设成为国学核心课程。

 

(2)提出建立国学加西学的课程体系,中文、中华历史、中华义理三门必修课程及众多国学选修课程。

(3)提出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中华十大义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4)提出国学研究方法:认识、体证、敬仰、践行、综合、创新。

 

(5)提出保卫汉语的主体性、纯洁性、高雅性、道义性、规范性。

 

(6)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和书香门第建设的具体方法。

 

(7)提出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之间建立互通、互补、互动的关系。

(8)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许多具体措施、方法、途径。

 

三、主要贡献

 

本书在理论上突破了以前国学著作只注重国学内容研究而缺乏国学方法、模式、理念、现实性的研究局限,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证了弘扬国学的二十二条途径以及许许多多具体的方法,再从八个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突破。

 

在运用方面,本书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为广大国学研究者提供国学研究的指导性意见,为国学教育人士提供国学教育与国学传播的具体方法,为各级政府提供弘扬中华文化的政策性建议,为各类学校及国学文化机构提供国学教育与传播的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

 

 

陈杰思,现任中华义理书院院长、世界儒学联合会秘书长、世界儒商联合会秘书长、香港孔教学院国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儒教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国学研究会中华义理首席专家、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客座教授。代表著作有 《中华义理》《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义理》《君子规》《国学复兴方略》《香港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国学教程》《真正国学教育方案》等。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