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老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
来源:
访问量:1796
发布时间:2023-06-05


中老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

                刘盈

(作者系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伦·西苏里应邀成功访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通伦·西苏里会谈时高度评价了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就进一步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战略擘画。中老双方还专门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为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政治上互尊互信、经济上互惠互利、安全上守望相助、人文上相知相亲、生态上共生共治。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倡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以来,中老双方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和示范。
  中老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互尊互信。2014年以来,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之间互访互动频繁,双方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对中老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双方不断强化战略沟通,及时就两国间重大问题和国际地区形势交换意见,不断深化了政治互信。特别是中共十九大成功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访问了老挝,凸显了中国对老挝的重视。在访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向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通报介绍了中共十九大情况。2019年4月,中老两党签署《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这是中国首份以党的名义签署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边合作文件,彰显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的特殊性,也标志着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21年1月2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胜利召开、通伦·西苏里当选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与通伦·西苏里通话祝贺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的成功召开。通伦·西苏里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感谢并介绍了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的情况。202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来访的通伦·西苏里会谈时也及时地介绍了中共二十大的情况。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及时地向对方介绍通报自身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足见中老两国的政治互信水平。
  同时,在高层互动过程中,双方都对彼此核心利益和核心关切予以理解和坚定支持,相互对彼此的发展愿景予以高度肯定,体现了中老两党两国政治上的相互尊重。
  中老两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互惠互利。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中老两国高层就双边经济合作进行了擘画并达成了诸多共识。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同老挝社会发展“八五”规划和“九五规划”对接的基础上,中老两国经济合作成绩斐然,实现了互惠互利。在贸易方面,中老贸易额不断增长。2021年,中老两国贸易额在疫情影响下仍然逆势增长,达到了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老挝从中国进口额为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1.9%;老挝向中国出口额为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中国已经成为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在投资方面,中国已经持续多年是老挝最大的投资国。截至2022年2月,中国企业对老挝各类投资累计132.7亿美元。中国企业在老挝水电领域的投资助力老挝“亚洲蓄电池”愿景的实现。
  此外,中老两国在重大项目的落地方面也取得了战略性成果。中老铁路的顺利通车、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建设的顺利推进成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在助力中老产能合作、维护中老产业链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老铁路运营一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2年12月2日,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1120万吨,发送旅客850万人次,开行跨境货物列车3000列,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人民币。中老铁路的运营为推动中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中老经济走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中老两国在安全上实现了守望相助。中老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老两国在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方面,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2016年老挝在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方面扮演了负责任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老挝的努力下,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为南海和平与稳定的维护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因为老挝在南海问题上的公正公平立场以及支持中国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中老两国在2022年12月1日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中专门就如何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达成了共识。
  另一方面,中老两国在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两国在湄公河流域联合巡逻执法、边境安全管理、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缉毒执法、替代发展、联合办案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贡献了力量。中老两国在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务实合作彰显了两国在安全上实现了守望相助。
  中老两国在人文上实现了相知相亲。2014年以来,中老两国在深化人文交流方面加强了顶层设计。在两党两国高层的重视和战略谋划下,中老两国人文交流成效显著,在人文上实现了相知相亲。在教育合作方面,中老两国在学历学位互认、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在两国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和中国为老挝来华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激励下,老挝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随着中老铁路建设工作的推进,2019年,中国立项援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帮助老挝建设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填补了老挝铁道职业教育的空白。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方面,老挝国立大学、老挝琅勃拉邦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和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孔子课堂的工作都进展顺利,为老挝学生、官员、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在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框架下,中老两国旅游合作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2019年1月,中老双方举行了“中国—老挝旅游年”活动。在中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中国到老挝的游客数量突破了100万人次,与30年前相比增长100倍,老挝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数量也不断增长。不断增长的跨国游客成为中老人文交流的“民间使者”,为助力中老人文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和平列车”“湄公河光明行”医疗服务活动、对老挝的全方位“抗疫援助”都赢得老挝人民的广泛赞誉。当前,中老铁路成功运营一周年为老挝民众带来了便利、带来了致富的路子,成为了老挝人民的幸福路,也成为了中老两国民众“心联通”的重要载体,正在中老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老两国在生态上实现了共生共治。2014年以来,在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中老两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生态上实现了共生共治。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中老两国加大了澜沧江—湄公河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建立定期互访机制,还共同开展渔政联合执法活动、增殖放流活动来改善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在坚持绿色发展方面,两国2019年签署的《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中老铁路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沿线森林密集、生物多样性资源富集的特点,最终建成了“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坚持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与山川同美的绿色铁路。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也秉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开发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备新能源车辆、使用便携式监测设备;实现了自动灌溉、低碳生产方式、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标杆项目,为老挝争取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12月30日第2版。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