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23年度创新团队基本信息展示⑩
来源:
访问量:2917
发布时间:2023-11-08

团队名称

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

 


团队立项年度

2023

团队研究方向

 

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

 

团队带头人

向丽,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审美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大学文学院审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出版和参编著作、教材、译著11部;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1项;获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一等奖、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中宣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团队人员情况

1.董秀团,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现任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担任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白族大本曲研究》等,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混融中的白族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白族大本曲曲目搜集整理与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民族问题研究著作类三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2.王新,思想史博士,现任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华文促会美育分会副主任,《江汉学术》编委,云南大学“东陆学者”,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获教育部、中国文联、云南省政府、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人民文学》等全国文章奖励10项,在各大报刊发表术论文、作品10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

3.黄静华,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哈佛大学南亚系2018年度访问学者。现任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和比较神话学研究。出版(含合著)《神话学引论》、《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文学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狮河村》《日常生活视阈中的民间艺人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

4.郭建斌,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2007年8月至12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艺术传播系访学;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到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现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媒体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民族与传播和媒介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国家和省级项目16项,获国家省级学术奖励10余项。

5.胡凌,香港理工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现任职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论文有:《白族木雕工匠在城市工作中的文化资本优势浅析》《去产业化:大理剑川白族木雕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究》;主要著作有《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天马村》等。

6.李修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艺术学理论、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出版《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等多部,译著《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续编》《世界艺术研究》等10余部,主编“艺术人类学经典译丛”,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7.王大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09至2011年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主任,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出版社“当代美学与批判理论丛书”、东方出版中心“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审美人类学丛书”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10余项。完成学术著作、译著和参编教材4部,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和转载,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PANG Ching Lin(彭静莲),比利时人,人类学博士,现任职于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跨文化、移民与少数族裔中心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应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系汉语部主任。1996年获得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系任教,并担任比利时荷语大区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国际都市人类学委比利时安特卫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人类学中心荣誉委员(2010),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2010)、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佛教与跨文化研究云南部主任(2017至今)。主要研究欧洲华人移民与中文学校教育,北京与广州的市场空间与移民,比利时的创意阶层与设计产业,移民与饮食文化,咖啡文化与东方世纪。撰写专著《融合与认同之间:比利时的华人社群》,联合主编了《文化、族群性与移民》《文化、结构及超越》等著作。

 

团队建设目标

1、集结云南大学文艺美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优势和研究成果,通过强化“民族审美文化”特色方向,对民族美学、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认同、情感共同体、审美治理、审美资本、乡愁美学与艺术乡建等做开拓性的研究,继续发挥文艺学和美学在云南省高校哲学和中文学科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2、构建艺术乡建理论资源库,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创意经济、时尚美学、审美资本、审美治理、文化自觉、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美学等,并在此基础上编撰《艺术乡建关键词》,为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3、构建中国艺术乡建个案库,全面收集和整理中国艺术乡建个案,分析艺术乡建的模式、效果、问题与出路,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回顾与借鉴。

4、以滇、黔、川等中国西南地区艺术乡建为考察中心,借鉴“以西南中国作为方法”的理念,对中国西南地区审美文化的多样性、叠合性、创生性等特征进行充分发掘和阐释;通过考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乡土艺术,涵盖戏剧治疗、电影、博物馆、民歌、民间手工艺、驻村与乡村振兴等领域,探讨其当代境遇与未来,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区域审美文化资源转化机制与路径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为美学赋能、审美和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